正当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之际,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中报也披露收官,与此前的预期一致,全部实现正增长,行业回暖的态势得以确认。
率先披露中报的中国平安在第二天迎来股价大涨,在港上市的中国太平财报发布后股价连续两日飘红。资本市场的轻舞飞扬,可以视为险企在增长泥泞中扬眉吐气的生动历史瞬间。
回暖的最大推手,来自负债端的降息和渠道端的降费,来自“报行合一”给行业带来的成本下降。因此,即使在新单保费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,新业务价值率这一险企最重要的指标,得以回升。
对于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“疲于奔命”的险企而言,在整个金融行业降本增效的压力下,这难得的亮色和喘息,有助于其站稳脚跟,以时间换空间。
但是,“近喜”不代表“远喜”,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刚刚起步,国家对于保险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、防灾减损、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提出要求,对于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,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提出方向。
负债端必然,投资端“偶然”
上半年,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净利润合计达到1717亿元,同比增长12.55%。其中,中国平安净利居首,达到746亿元;中国太保的净利增速则居第一,达到37.1%。其他三家,中国人寿、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,增速也都达到了两位数。此外,在港上市的中国太平,上半年净利也实现了15.4%的增长。
在负债端,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降息动作,特别是结合“报行合一”的实施,在经历了初期和短暂的“阵痛”之后,现在回过头来看,整个一套降息降费的监管组合拳,在前瞻性、预判性和执行性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,大幅降低了险企的成本,将险企从岌岌可危的不能自拔的“利差损”和“费差损”风险中“解救”出来,并顺势将险企的新业务价值率修复,最终体现在中报的业绩上。在投资端,这五大险企的总投资收益增长33.29%,在股市持续低位震荡,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背景下,取得这样的投资收益难能可贵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看到,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下,净收益投资率还是呈现整体下滑的态势。因此,总投资收益的增长,主要来自上半年债市的爆发,债券资产出现升值和浮盈,形成了上半年可观的投资收益。可以说,必然中有偶然。但随着央行“卖空”国债,债券资产下半年的表现肯定有所不同。不管怎么说,三年来,保险业经历了种种困难,伴随着业务赛道的切换和代理人队伍的压降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因此,2024年中报所反映的回暖,还是提振了整个行业的士气和精神,尽管毋庸讳言,中小险企仍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,对于回暖的体感,并不一样。世间的悲欢从不相通,也是自然规律。
高质量发展是压力也是机遇
检视上市险企的中报,既看到增长的亮点,也看到战略调整和开发新产品新业务的举措。在势大力沉的基本面之下,险企没有被动随波逐流,而是积极调整,从大个险到分红险到新银保,在各个方向创新试错,条条大路通罗马。
如果说中报的回暖,是成本控制的胜利,那么长久的胜利,必然是来自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业务增长和爆发。就像一场球赛,不可能靠防守赢得胜利,最终要靠进攻。事实上,今年以来,国家对于保险业的重视持续增加,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,给保险提出三个着力点,包括聚焦创新发展,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;围绕民生福祉,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;着眼安全应急,持续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。而8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,研究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。这样在国常会上的保险专题研究并不多见,或实则在酝酿升级版的“新国十条”。可以说,以国常会这样的高规格和顶层设计,一方面肯定了保险业的重要作用,无论是民生保障和兜底、应对越来越频繁的灾害还是服务实体经济,保险都大有可为;另一方面,以高质量发展为纲,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发展方向,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市场机制作用,同时为活跃资本市场和支持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资金支持。因此,中报回暖只是近年来保险转型发展的一小步,但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万里长征,却是靠这样一个又一个的“一小步”,积跬步而至千里。